活动缘起:在本月主题活动“走向小学”背景下,孩子们对科学活动《测量》尤其感兴趣,活动中幼儿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,在餐后活动中经常能听到他们讨论测量的话题。
我和三个长长的积木一样高。欣欣,你多高呢?
我觉得我和轩轩一样高。
我又长高了,你看我的衣服都变小了。
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讨论着:“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呢?”于是,一场关于身高的探究开始了......
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身高呢?
轩轩:“教室里有长长的尺子可以测量。”
心心:“我觉得可以把雪花片拼起来量一量。”
家毅:“对了,区角里面有很多材料,我们可以去找一找。”
快来看看我们找来了哪些工具?
孩子们尝试用各种物体测量身高,并提出了新的问题:“为什么我的身高用雪花片测量后数量是20片,用图书测量后数量却是4本呢?”孩子们进行了对比和验证,发现了“不同的物体,测量的结果不一样”的秘密。
寻找最高的人
我们的猜想
我们班最高的人是谁呢?是不是薛晨睿呀?
我觉得最高的人是袁文璨和何雪莹,她们两个最高!
不对,应该是姚舜禹最高。
我们马上用尺子量一下不就知道了吗?
通过测量、记录和比较,得知原来我们班最高的人是姚舜禹。
身高大统计
应该用什么方法既能统计全班小朋友的身高,又能知道谁最高、谁和谁一样高呢?
我们像排列数字一样,把身高排列出来就可以知道是谁最高了。
那太多了,要排很长很长吧?
我们可以每个小组自己排序啊,有结果后组长再进行统计!
经过一番激烈地讨论,孩子们决定将身高进行分组排序,并做好记录。因为孩子们还没接触过一百以上的数,所以他们根据数的后两位来进行排序比较。一起来看看吧~
教师思考与发现:《3-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》中指出:“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,体验探究过程,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。” 从抛出问题,到猜想验证,再到调查统计,孩子们在自发探索“谁是最高的人”这一问题的过程中,通过读取身高数值、比较、统计,了解班级幼儿的身高,系统地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和技能,对幼儿的数学经验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。
我要快快长高
借此机会,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了绘本故事《你很快就会长高》。每个人都梦想着快快长高,可是只有长高才能快乐吗?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,引导孩子们思考什么才是重要的,不要只想让个子长高,要内心长大才是真的长大。
于是,孩子们又开启了新的讨论:长得高的好处。
长得高就可以去游乐园玩刺激的项目。
长高了可以骑大自行车,而且不会摔跤。
长得高可以帮别人拿很高的东西。
长得高,在人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很远的表演。
怎样才能长高呢
长高的愿望很强烈,长高的行动很积极,但是长高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事,孩子们对长高的话题有了共鸣,并自发生成了一系列小活动、小讨论。
1.早操户外多锻炼,骨骼强壮长得高。
2.营养均衡不挑食,瓜果蔬菜样样吃。
3.早睡早起身体好,按时午睡休息好。
我的长高计划
多晒太阳、多运动可以长高。
不挑食,吃有营养的食物可以长高。
喝牛奶,早睡早起也可以长高。
教师思考与发现:孩子们渴望长高,在一系列探究中找到了让自己长高的方法,并为自己量身定制了“长高计划”,期待孩子们在实践和验证中获得更多关于长高的方法,并养成良好作息。
生活中的测量与统计
除了测量身高,我们还可以去量一量教室里的其它物品,比如:钢琴、小床、区角柜……
通过此次活动,孩子们收获到的不仅是测量的方法和技能,还是一种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,更是一种不断探究和尝试的精神。
关于身高的那些事儿,远远不止这些,还有许许多多等着孩子们去发现、学习和探究,只要我们追随他们的兴趣,学习的脚步便不会停下……



文案照片|大一班
文案编辑|大一班
文案审核|蒋学丹
文案总监|刘玲